標題

        台灣四面環海,但其周圍海域缺乏可供商業捕撈的魷類資源,民國六十年以前,台灣地區供食用的魷魚幾乎全部來自日、韓等地的乾製品,價格相當昂貴,食用魷魚成為一種奢侈的消費行為。民國六十一年,在農業復興委員會經費補助下,台灣開始發展遠洋魷漁業,先是在日本海與紐西蘭海域試釣,繼而擴展至西北太平洋海域,發展初期頗為順利,其後因遭逢兩次能源危機,以及各國相繼宣布二百浬專屬經濟海域,使剛邁入萌芽期的我國遠洋魷漁業受到很大挫折,發展腳步因而遲滯。民國七十三年,我國魷釣漁船開發西南大西洋福克蘭群島魷魚漁場成功,引發國內業者投資建造大型魷釣漁船的熱潮,在短短的數年內,投下的資金逾百億新台幣,至民國七十八年,新建造七百噸級以上的魷釣漁船即超過百艘,致使我國魷魚產量自民國八十年起即達到十五萬噸,最高時並曾突破二十七萬噸,不但在世界產魷國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使我國魷魚進口國,一躍成為魷魚出口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