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洋生物環境研究所(理事長保科正樹)於今年8月23日在東京召開「海洋環境中氚的動態與監測」研討會。研討會報告了福島第一核電廠反應爐爆炸引發之核污染水,在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後(ALPS處理水)所殘留之放射性物質氚並不會在魚介類體內蓄積,且魚介類體內的氚濃度不會超過海水中氚之濃度。

位於青森縣六所村之環境科學技術研究所利用含氚(氚是氫的穩定同位素)之水,研究氚轉移到魚介類體內的情況。東京電力控股公司也嘗試使用經海水稀釋之ALPS處理水進行同一實驗。這兩個試驗均以牙鮃作為測試魚種。結果發現牙鮃體內水分的氚(FWT)濃度不會高於其成育環境以上的濃度。其後將實驗用之牙鮃改飼育在天然海水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其體內水分所含之氚均能排泄掉。

環境科學技術研究所進一步調查牙鮃筋肉蛋白質中氚的含量(OBT),結果顯示,只有低於飼育環境中海水的濃度下才能達到牙鮃體內的平衡。而且如同FWT一樣,將之轉到天然海水環境飼育後,又恢復野生魚的濃度水準。而且飼育水溫愈高,氚進入魚體內及排出魚體外的時間愈早,即氚在魚體內滯留之時間受溫度影響很大。

東京電力控股公司福島第一核廢爐項目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入野隆之表示:「我們希望以可見到的方式展示排放水的安全性。」因此也將此一實驗結果與飼育狀況條件公布在公司網站主頁上。該副室長進一步表示「儘管一些資訊均稱ALPS處理水是安全的,但東京電力公司有責任以另一種讓人更加安心的方式來傳達實在信息」,其後並與參加研討會的人進行意見交換。

氚的分析通常需1-2個月時間,而此一實驗方法(精密分析)是以國際食品標準委員會的安全性標準為目標,成功將檢測時間短縮到11個小時以內。研討會中開發此一方法的九州環境管理協會主任研究員玉利俊哉解說此一方法之始末。而海生研從今年度起也導入此一迅速檢測法,因此檢測報告2天就可出爐,檢測方法及分析結果也在網站上公開展示。

https://www.ofdc.org.tw:8181/web/app/IF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