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南太平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SPRFMO)第11屆科學次委員會議(SC)於2023年9月11日至16日假巴拿馬巴拿馬市召開。與會代表包括澳洲、貝里斯、智利、中國、庫克群島、厄瓜多、歐盟、韓國、紐西蘭、巴拿馬、秘魯、俄羅斯、美國及我國等14個會員國,觀察員包括南太平洋大赤魷漁業永續管理委員會(CALAMASUR)、信天翁與水薙鳥保育協定(ACAP)、紐西蘭公海漁業聯盟(HSFG)、深海養護聯盟(DSCC)及PEW等非政府組織,古巴、法羅群島與萬那杜等3個會員國及庫拉索及賴比瑞亞等2個合作非締約方未出席會議。我國由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莊涵晴助理代表與會。

二、會議概況

(一)智利竹筴魚漁業

資源評估顯示漁獲死亡率遠低於最大可持續生產量之漁獲死亡率(FMSY),生物量遠高於最大可持續生產量之生物量(BMSY),SC建議2024年公約區域及智利專屬經濟海域(EEZ)內智利竹筴魚之總可捕量(TAC)訂為124.2萬公噸,較本年之108萬公噸成長15%,智利認為太過保守,尤其本年TAC在智利爭取下較2022年TAC成長20%,預期於2024年第12屆委員會將對TAC再起爭論。

智利竹筴魚工作小組持續發展管理戰略評估(MSE),已設計數個運作模式(OM)及管理程序(MP),為利MP測試,將尋求參與該漁業會員就產業角度給予建議。

(二)底層漁業

    考量空間管理為保護脆弱海洋生態系(VME)之最有效工具,本年第11屆委員會通過劃定漁業管理區域(Fishery Management Area;FMA),並訂定對VME指標物種之保護率為70%,訂定該比例後,須重劃禁漁區,將影響捕魚區域範圍。

    為符合前揭VME指標物種棲地區域應達成最低70%保護率之規定,SC建議修正底層拖網作業區域(Bottom Trawl Management Area;BTMA),因修正BTMA將導致每個FMA損失15至87%之歷史漁業利益,遭HSFG抗議將嚴重傷害公海漁業。

    本屆SC另評估橘棘鯛TAC流用之可行性,評估結果為TAC流用將影響橘棘鯛資源狀況,並可能對VME有潛在影響,但仍需針對VME指標物種有進一步評估。

(三)美洲大赤魷漁業

    美洲大赤魷漁業刻正發展資源評估,因美洲大赤魷系群結構尚有待釐清,及對不同模式的偏好,目前仍由各國各自依不同模式進行評估。SC將成立任務小組,以模擬不同系群結構(體型大小)組成之可能結果,將考量體型、性別、漁法(拖網、魷釣)、分布區域(沿岸、外洋)、採樣覆蓋率(觀察員涵蓋率、港口採樣)等條件。

為持續探討美洲大赤魷族群關聯性,將持續蒐集生物樣本,目前各國已完成所蒐集樣本之粒線體DNA分析,後續將整合現有粒線體DNA之ND2基因座序列資料,嘗試分析美洲大赤魷族群分化,並為進一步釐清美洲大赤魷族群遺傳結構,未來將朝向整合各國生物樣本,統一進行單核苷酸多型性(SNPs)標記之全基因體定序。

近年是否提高美洲大赤魷漁業觀察員最低涵蓋率(按:現為作業天數的5%或5名全職海上觀察員)為一重點議題,概因目前兩種涵蓋率計算方式之執行落差,如中國派遣5名全職海上觀察員,但其船隊作業天數涵蓋率遠低於5%。SC建議於多年期工作計畫項下新增工作項目,要求魷魚工作小組研議短暫提高觀察員涵蓋率之試行計畫可行性,以決定觀測美洲大赤魷漁業及混獲情形之最適涵蓋率。

三、結語

  SPRFMO涉及我國美洲大赤魷漁業,該漁業亦是在SPRFMO公約水域作業船數最多之漁業,SPRFMO在智利竹筴魚及底層漁業皆達成階段性管理目標、實施TAC後,近年美洲大赤魷漁業在SC會議討論比重持續增加,多數會員普遍認為應提高美洲大赤魷漁業管理強度,我國雖近年赴SPRFMO公約水域作業船數減少,為維護我國國際參與,仍應持續積極參與包括資源評估、基因研究等科學活動,及相關管理議題之討論。

https://www.ofdc.org.tw:8181/web/app/IF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