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產廳於今年8月28日於東京舉行日本魷資源評估有關意見交換會,向與會者報告並分享最新資源調查結果,以及資源狀況惡化要因分析等。目前資源處於低水準的日本魷是單年生資源,其特點是根據環境情況資源量有急遽波動之可能,今年八戶近海漁況有好轉徵兆,據參加人員表示,今年太平洋北上洄游之冬季發生群加入量比預期為佳。

有關日本魷資源增減要因方面,水產研究及教育機構水產資源研究所浮魚資源組組長大島和浩不只解釋了日本魷親魚量之分析結果,也說明了該組調查九州到東海之日本魷產卵場環境之結果。發現日本魷再生產的理想環境條件為水深100-500公尺,溫度18-23℃水域,而2015-2016年此環境水域面積連續縮小,因此這兩年冬季發生群資源量急遽下跌。此外,最近連接日本海與太平洋的日本魷稚魚輸送路線也有所變化,在以粒子模擬日本魷稚魚從產卵場輸送的實驗中,發現極少數稚魚個體能夠到達太平洋的黑潮,此意味著水溫不適,致日本魷孵化後就死亡之可能性。而此模擬實驗也顯示日本海之稚魚沿日本海沿岸北上之分布量減少,而沿中國大陸一側之輸送量增加。

事實上,該團隊於今年6-7月在日本海進行的全水域漁場調查中,全水域50個調查站中,1尾以上漁獲之調查站只有22個,刷新了最低之紀錄。因此推論今年日本魷之秋季發生群的來游量會低於前一年及過去五年的平均水準。

反倒是成為太平洋主要漁場的冬季發生群的全面調查中,發現日本東岸近海水域去年單位努力漁獲量(CPUE),一反近年平均下降之現象,而有所增加。而今年7月八戶之小型魷釣船之卸魚量與CPUE均較近年之平均值為高,參加本次會議之相關人士亦表示,7月以後,各漁業之漁獲均有向上回升趨勢。

有人指出由於水溫上升,致日本魷之產卵期向後推遲,因此向太平洋北部洄游亦往後推遲。而太平洋表層拖網調查已於6月提前完成,因此這些變化可能尚未完全反應在評估中。大島和浩表示:「很難說不會出現比預期更好的加入量不會發生。」並明確表示將繼續收集資訊並致力於資源解析以究明之。又三陸近海之日本魷分布於底水層,因此底曳網漁獲量增加,為此正在研究利用近海底拖網之CPUE來提高資源評估的準確性。

https://www.ofdc.org.tw:8181/web/app/IFI.xhtml